研究方法框架
建立信息扎实的基础研究平台。
从GIS数据库的建立人手,搭建上海城市发展建设判断、研究、决策的最根本、最真实的科学基础。
在建库过程中经历了数据信息收集、入库、校核、整理、分析等多个环节。其中数据信息入库更是经过了五轮内部校核过程,每一个环节以求精求准为主旨,为整体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科学的基础。
反思规划方法,探索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
从国内外经验借鉴、法律法规解读、规划体系衔接、体制机制支撑、规划编制组织、规划发展趋势等多个视角认真反思规划工作方法。
形成多层面的评估研究框架。
评估现状发展情况、规划实现情况、规划演进趋势和规划环境带来的新要求。
侧重基础研究、突出重点问题。
侧重基础研究,以GlS信息库为工作平台,以土地为出发点与归宿点。
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的策略研究。包括城市规模与城市形态管制、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演进、人口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及面向后工业社会时代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研究成果
形成“1+3+7”工作成果:
1个总报告;
3大评估研究报告——前瞻性的研究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基础性的GIS数据信息库建设研究、宏观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
7项专题评估报告——覆盖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的专题,包括用地、人口、产业、交通、市政、环境、郊区专题。
主要工作历程
由局、院领导亲自挂帅,集全院之力,经过1年谋划、3年的正式工作,基本完成本项工作。
该项目整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5年至2006年,开展前期预研究,并确立评估工作的基本框架、大纲和组织模式。
第二阶段是2007年4月至12月,完成了基础信息库基本建设和各专题的前期工作,全院所有技术业务处所和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共计9个部门直接参与。
第三阶段是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各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总报告。
第四阶段是2008年下半年,深化完成了包括总报告在内的各项成果。
基本判断
课题指出:新世纪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实施的时期,也是国家宏观战略导向和上海城市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时期。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展开,有四个方面的结论: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上海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施至今,其规划目标部分已经实现,部分有了较大深化调整。
国家层面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深刻影响上海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要求,上海城市发展宏观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城乡规划法》为代表的重要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上海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当前上海正处于历史性的发展关键时期,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予以全面谋划和积极呼应,探索“后世博”时期上海的城市发展方略。
主要内容
总报告中,着重形成了八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分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城乡体系、产业发展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水资源、能源与环境、结论与建议。
课题建议:
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期限接近一半的时候,如何贯彻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积极应对当前上海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成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最大任务。
本次规划实施评估成果显示:在经历了这些年高速扩张式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向内涵式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方式也将面临着两个日显急迫的转变要求:一是城市整体开发建设将从侧重发展规模和速度开始向侧重发展效率和质量转变:一是城市各个系统的建设将从单个的物质空间落地向追求综合效率转变。
课题建议应继续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倡导健康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为城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建设“四个中心”做出积极的贡献,并积极为上海后世博时期的发展方略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