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旅游开发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 以闽文化为核心,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沿江、沿海展开布局。形成一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岛(海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线(闽江一线和沿海一线)两区(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的总体格局。 结合城市建设,开发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福州旅游体系的核心和主题。平潭岛以自然景色见长,以旅游度假及康乐活动为主。从水口库区至闽江口沿江一线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既是自然画卷,又是历史长轴。沿海一线依托海滨组织旅游、度假及康乐活动。南部山区以宗教、森林为主组织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北部山区开展自然山水景观特色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
根据福州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特点, 结合各相关城镇建设规划,布局旅游交通线路和服务接待设施,形成合理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城市性质和规模
22.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福州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空间较大,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活力较强,在实施闽东南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以实现闽台“三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为契机,加强对外开放,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带动作用,在改革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两个转变”上的示范作用,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的辐射作用,高新技术的扩散作用,交通通信的枢纽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23.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使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其中,中心城2000年以前为7‰,2000年至2010年内为6‰。 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中心城年机械增长量控制在1.0-1.1万人。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暂住人口的管理。
规划期限人口控制规模为:2000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163.0万人,其中中心城144.0万人。2010年市区实际居住人口200万人,其中中心城170.0万人。
24.“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的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必须是十分严格的”,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结合福州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土地使用上继续从严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000年市区120.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100.0平方公里;2010年市区161.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133.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000年市区73.74平方米, 其中中心城69.44平方米;2010年市区80.6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78.41平方米。
四、市区总体布局
25. 市区布局结构要从疏解中心城人口和降低建筑密度,增大经济总体规模,提高经济总体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形成分工合理、布局科学、高效协调的城市发展的整体态势。 构筑福州市区发展新格局。以中心城为依托,以空港、海港为导向,沿江向海,东进南下,有序滚动发展,形成“一城三组团”的布局结构。
26.中心城在功能重整、有机分散的基础上, 以内涵发展为主。中心城要形成市域、省域及海峡西岸的经贸、金融、科技、文教、信息的中心,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工业和人口向三个组团和外围城镇转移。三个组团要利用开放政策优势和大型基础设施优势,接受中心城的辐射,成为工业、交通主要发展地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城镇,分担和补充中心城的功能。
27.国道、铁路、港口、机场, 彼此之间及与城市道路之间建立便捷联系,构成网络。中心城与各个组团,以及各个组团之间要有方便的联系,形成市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