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加大交通、建筑和工业节能力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交通能耗。合理控制建筑朝向和间距,推广节能建筑形式,采用建筑节能材料,提高各类建筑的节能水平。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推广节能技术,至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
第十二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一、原则与目标
153.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期末,形成功能齐全、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
二、给水
154.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不断扩大城市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生态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主城区、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采用610、520、350和300升/日标准,预测2020年市域生活、生产集中用水需求量达到568万立方米/日。
155.以长江、汉水、滠水、举水、倒水、梁子湖、道观河水库、梅店水库等为城市集中生活饮用水源。都市发展区改扩建白鹤嘴、余家头、阳逻、沌口、蔡甸、纱帽、江夏等水厂,新建军山、梁子湖和化工新城水厂。外围地区扩建邾城、前川、大埠、道观河、荷包湖和山坡水厂,新建梅店、泥河、夏家寺、老堤角和水洪口等水厂。至2020年,全市集中供水能力达到630万立方米/日。
156.加快管网改造和建设,形成以给水干管和区域加压站为主体,主次管网合理配置的分区输配水系统。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新增供水干管420公里,新建三阳路、宋家岗、流芳等16座给水加压站。
农村地区依托邻近城镇水厂建设供水管道系统,在城市供水系统难以覆盖的乡村,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中供水设施。
157.逐步淘汰建筑屋顶生活用水水箱,减少自来水二次污染。在工业区鼓励采用分质供水,建设集中的工业供水系统。在主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鼓励建设直饮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设施服务水平。
三、雨水
158.按照“相对集中,就近排江(湖);排蓄结合、以排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域大型湖泊的雨水调蓄功能,形成水系排涝与城区排渍相互协调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全市排涝防灾能力。
159.提高城区雨水排江泵站的抽排能力。新建谌家矶、四新、琴断口、杨泗港、兔子咀、倒口和彭刘杨路泵站,扩建常青、后湖、罗家路、港西、青山船厂、汉钢西、黄浦路和福新泵站,重建民生路、晴川、筷子湖和下新河泵站,至2020年,主城区抽排能力达到556立方米/秒。
加强城市河渠、排水干管设施的配套建设。结合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的要求,逐步改造黄孝河、机场河、连通港、巡司河、青菱河、南湖连通渠、罗家港、沙湖港、东湖港和青山港等主要河渠,提高排水能力,形成滨水绿带。完善后湖、四新、南湖、东湖高新等新区雨水干管的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