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社会福利设施
113.应对老龄化趋势,提升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新建3个大型和6个中型老年康乐中心,在全市因地制宜地布局福利型及消费型老龄公寓,扩大老年公寓的建设比重。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每干名65岁以上的老人拥有床位60张。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老年人的就医、康复等配套设施建设。
关注弱势群体,新建市优抚服务中心,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及救助分站,增建2所儿童福利院。
新建市级备灾中心,搬迁汉口殡仪馆、青山殡仪馆,在城市外围生态绿楔范围内选址建设6处墓园,总规模为160公顷。
十、特殊公共设施
114.适应武汉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在墨水湖周边布置武汉领事馆区,占地100公顷,重点安排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机构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115.保障军事、保安等特殊部门职能的有效行使,在维护现有特殊用地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予以适当调整和完善。在外围新城组群内预留特殊用地,以满足特殊部门的发展需要。
根据平战结合的要求,保护和完善战备防空、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军事设施和安保设施,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提高战时防空抗毁能力,保存战争潜力。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116.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划定生态用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山水园林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没区、城市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至规划期末,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117.整合市域山体、湖泊、湿地、森林、城市绿地、农田、风景区等生态要素,规划形成“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
以长江、汉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东西向山系为“十字”型山水生态轴;以三环路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严西湖、大小长山、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自然山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活动,建成串珠状绿化隔离地带,形成主城区外围生态保护圈;以三环路防护绿地为纽带,加强对市域木兰山、道观河、沉湖、索河、梁子湖、斧头湖、涨渡湖、武湖、青龙山等大型森林、水体和湿地的保护,加强生态保育,构成都市发展区的生态保护圈。
118.规划控制道观河一大东湖、木兰山一武湖、府河、长河一后官湖、鲁湖一青菱湖、梁子湖一汤逊湖等6片放射状楔形生态绿地,建立联系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并深入主城区核心,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大东湖绿楔由道观河风景区、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及大东湖风景区等连接组成;武湖绿楔由木兰生态旅游区、滠水生态带、武湖生态保护区及天兴洲郊野公园等组成;府河绿楔由巨龙湖、柏泉风景区、府河绿化带及金银湖郊野公园等组成;后官湖绿楔由索河风景区、九真森林公园、后官湖郊野公园、龙阳湖一墨水湖风景区等组成;青菱湖绿楔由斧头湖一鲁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龙山森林公园及青菱湖科教植物园等组成;汤逊湖绿楔由梁子湖湿地保护区、龙泉山风景区、汤逊湖郊野公园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