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主城区交通建设的重点是:
(1)优化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保持环形放射式的快速路格局,结合城市结构调整和轴向拓展,增加马鹦路过江通道,畅通城市一环路;增加珞狮南路至江夏、梅子路至常青路等环线切向快速放射线和联络线,提高环线交通节点交通疏散功能。三条环路与快速放射线、联络线相交成网,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系统。加强主城区与新城组群的道路联系。
(2)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汉口地区打通建设大道延长线、新华西路、塔子湖西路、三眼桥北路、建设渠路、古田四路等7条穿京广、汉丹铁路的连通路,强化南北向道路建设;保持汉口旧城道路空间格局。汉阳地区完善四新、汉阳旧城地区道路网络,增加至黄陵、大集方向的出口路。武昌地区重点建设垂江道路,增加武昌中心区与杨春湖地区、关山地区的连通路,改善环东湖风景区交通条件。完善三镇次、支路网。
(3)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在已建成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在建的青岛路隧道、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基础上,新建二七路、马鹦路、杨泗港3条过长江通道,在主城区南部预留沌口至武昌黄家湖地区的过长江通道。在已建的晴川桥、江汉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的基础上,建成古田桥、龙阳桥2座过汉水桥梁。
(4)快速路与所有相交干道均应采用立交,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可适当考虑建设立交,平交路口原则上应进行交通需渠化。
(5)城市快速路红线宽40-65米,主干路红线宽40-70米,次干路红线宽25-40米,支路红线宽15-25米,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市政管线、人行过街设施预留空间。
77.公共客运交通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系统。
到2020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线网总长约160公里。建成古田、常青花园、青山3座车辆基地和硚口、堤角、吴家山、中山北路、豹澥、常福、三金潭、永安堂、青菱等9座车场,预留老关、野芷、庙山车场。远景到2050年建成7条城市轨道交通、3条市郊铁路,总长约325公里,形成“轴向放射、相交成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住城区、连接外围天河机场、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豹澥等新城组团。
78.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用地发展,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公交线路按快线、普线、支线三级进行布置,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公交场站按保养场、停车场、枢纽站及首末站等四类规划控制用地。2020年,主城区布局保养场12座,大型公交枢纽站12座,中小型枢纽站24座,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94座。公交场站设施应与城市的开发和改造同步建设。
合理控制出租车规模,完善出租车服务设施,在火车站、机场、公路客运站、商业区、公交枢纽站、大型居住区设置出租车营业站。适应城市客运交通发展,促进轮渡由客运型向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客运交通于一体方向发展。保留过江汽渡功能,为城市过江交通提供应急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