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边环境控制
加强公园绿地外围空间控制,并对公园外围环境作出景观分析,避免公园周围净空环境及建筑高度失控,对公园环境产生破坏。
3.3 用地规模的控制
在旧城区进行相应的公园规划建设时,应尽量扩大公园规模,在新区必须预留具有合理服务半径的公园,并按公园类型确定用地规模,适当预留发展用地,改变目前在新区预留公园绿地较少的状况。
4 城市防护绿地规划
4.1 滨水防护绿地
(1)将淮河有条件的地方恢复培育其水位落差的河漫滩植被,并根据实际情况在草丛、灌丛后建立生态林带。在建成区内淮河未建滨江路的二十年一遇洪水线以上控制不少于20-50米的景观防护绿地,已建滨江路的外侧规划为绿地,划为禁建区,禁止修建与景观无关的建、构筑物。已建滨江路内侧控制不少于8米宽的绿带,沿滨江路进行的建设应以不破坏滨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将工程与景观绿化相结合,使河岸与水体自然连接,保持河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滨江绿化景观带改善的重点是增加绿地面积,完善休息设施,完善人行步道系统,加强绿化及小品的建设。沿河流交通及防洪工程建设要注重艺术性,以人性化的人工生态复合岸为主,使工程与绿化景观有机结合,减少纯人工化的工程处理手法。
(2)在淮河沿线的水厂取水点,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岸边建不低于30米宽的水源防护林地。
4.2 道路防护绿地规划
1)铁路防护绿地
建成区内铁路两侧设置不少于20米的生态防护绿带,建成区外两侧控制不少于50米宽的绿地。
2)国道防护绿地
在国道两侧控制50米宽防护绿地。
4.3 山体防护绿地规划
在保护好山体现有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好山体的自然地貌和景观资源,通过培植不同的观赏林木,建设人工景点等手段,创造山体富有个性的景观特色。对游憩观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根治山体现有的污染源。建立山体保护培育体系,对山体环境演化状况,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有重点、有步骤地监测工作,做到抉择有据。
4.4 卫生防护绿地
在居住区与工业用地或市政环卫设施之间,应结合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和单位附属绿地按国家规范要求布置卫生防护林。高压线路走廊防护绿地根据高压线等级按规定设置,高压线防护绿地应以低矮灌木、宿根花卉、草坪、地被植物为主,成片状群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