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原区的生态安全框架体系。
平原区生态安全框架是将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区渗透、保障平原生态系统具有稳定、连通、发展、持续的生态交换能力以及服务效率的基本生态框架,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
平原区生态安全框架是构建新城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以及建设布局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京密水系斑块、潮白河水系斑块、水塘斑块、自然综合斑块以及主要交通廊道。
(2)平原区建设等级分区。
平原区建设等级分区包括五个建设等级分区。按照不同等级来控制区域内的建设量,以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健康。
3.2 城镇体系结构
怀柔区以公路干线为城镇发展主要轴线,规划形成了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乡)的城镇结构体系。
3.2.1 怀柔新城
新城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在功能布局上由“两城区”-“两组团”构成。
“两城区”是指中心区和东部新区;“两组团”是指雁栖组团和庙城组团。
3.2.2 重点镇
怀柔区共规划有3个重点镇,即怀北镇、桥梓镇、汤河口镇。
(1)怀北镇是新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城重要的功能拓展区,是怀柔主要的教育、研发基地。重点发展教育、研发功能以及旅游休闲产业。
(2)桥梓镇是新城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城重要的功能拓展区,是承接市区部分城市功能的预留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及生态型产业。
(3)汤河口镇是怀柔北部山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及区域交通枢纽,是实施北部山区生态涵养、生态资源综合利用、承担北部五镇(乡)人口集聚功能的重要地区。
3.2.3 一般镇乡
(1)全区共规划有一般镇(乡)共6个(包括两个少数民族乡),分别为九渡河镇、渤海镇、琉璃庙镇、宝山镇、喇叭沟门乡、长哨营乡,是所辖镇(乡)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镇发展应结合现状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因素,主导产业的选择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生态型小城镇。
3.3 城镇空间布局及发展策略
结合现有乡镇所处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人文环境特征以及发展基础,怀柔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分为三个特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