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单位: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规划面积:7.41平方公里
完成年份:1993年
项目背景
泉州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宋元时期曾是全国最大的海港之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台湾同胞的祖居地和著名的侨乡。多文化多宗教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价值极高,城市风貌迷人。
泉州古城位于晋江下游北岸,东北、北、西北均为环城河,东至温陵路与城市新区接壤,西南为晋江。古城总面积为7.41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
规划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要对古城保护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必须以3种控制观念作指导,即系统观,经济观,文化观。系统观要求规划宏观上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明确古城性质,调整用地结构,确定环境容量。规划方法上要制定系统的古城改造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和控制操作系统,使古城改造纳入城市的有效控制之中。经济观就是要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思想的指导下,了解掌握古城改造的经济规律,探索各种途径使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文化观就是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它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而且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保护古城和发展经济是对立统一的。
规划特点
(1)强化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探索了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指导古城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更新。古城的风貌和特色,主要包括山、水、城一体,“鲤城”的平面形态,双塔的控制轮廓线,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典型民居,地方建筑特色和中外历史建筑形式的继承,尺度适宜的街巷系统、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树种和绿化,并由以上种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古城整体环境;
(2)泉州古城面积不大,容量有限,长期积累和“欠账”使其不堪重负。规划明确了古城的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土地使用布局,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根据古城“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开发城东新区,迁出不适于在古城的单位,实现降低古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的目标。容积率的确定与土地定级和地价测算结合起来,考虑了土地开发的经济性;
(3)结合城市设计,深化、细化建筑高度分区规划,切实控制重点保护的“三片一线”周围地区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不允许在古城中心区插建高层建筑,并将这些控制意图落实到分别制定的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和容积率等地块控制指标上;
(4)进行了古城土地开发经济性的分析研究。根据泉州土地局编制的“土地定级报告”中所划定的土地分级和各相应的地价,计算出在保证法定利润条件下各级地块相应的容积率,这组容积率推算值可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容积率取值低限的参考数据。还分别测算了典型地块的投入产出数据,在盈亏相抵后,保证古城土地开发在总体上能有经济效益。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向政府提出古城改造的政策建议;
(5)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部绘图和数据处理统计工作。其成果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工作成果
工作内容包括古城分区规划和28个街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两部分。
工作成果:①泉州古城分区规划文本;②1:5000古城用地现状图,古城行政区划人口密度现状图,古城现状居住用地类型分析图,古城用地规划图,古城道路绿化规划图,古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图,古城建筑高度分区规划图;③28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和地块控制文本;④1:1000,28街坊的用地现状图、现状建筑质量综合评价图、用地规划图、控制指标规划图、文物保护绿化规划图;⑤附件一:泉州古城土地开发经济性分析;附件二:泉州市古城土地使用和建设管理技术规定。
 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规划图
 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风貌保护规划图  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坊规划图
|
|